攝影行業發展階段
第一階段(1893年—1924年)
照相機的機身由木箱改變為金屬機身,鏡頭由單片新月形透鏡發展為校正像差的多組多片正光鏡頭,鏡頭上設置了光圈和快門,以控制曝光量。
第二階段(1925年—1953年)
1925年德國萊茨公司改進了巴納克照相機,生產出采用埃爾瑪鏡頭的平視取景的135照相機,命名為徠卡I型。徠卡135照相機便于攜帶和抓拍,對新聞攝影的發展和攝影的普及起了推動作用。
第三階段(1954年—1984年)
1954年德國阿克發公司生產出第一臺有鏡頭外測光功能的阿克發EE(電眼)型135平視取景照相機。從此,電子技術應用于照相機領域。
第四階段(1985 年以后迄今)
1985年2月和9月日本美能達公司生產由微型計算機控制的135單鏡頭反光AF照相機—美能達 X7000型、 X9000型照相機的問世,標志著照相機制作進入以電子技術為主導、并逐步智能化的階段。